用大数据打造气象经济
当你在暴雨中行驶,地图软件会提醒你:“前方道路已严重积水,您的车辆驶入可能会遭水淹,建议您绕道文三路。”这并非好莱坞电影中的场景,而是不久的将来,高德地图将实现的重要功能。
昨日,中国气象局与阿里云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挖掘气象大数据的深层价值;海量气象数据将通过阿里云计算平台,变成可实时分析应用的“活数据”。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这也是中国国家部委首次采用民营科技公司提供的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
2013年7月,亚马逊击败IBM,赢得美国中央情报局6亿美元云计算的合同,引发轰动效应。阿里云此次为中国气象局提供服务,亦被视为中国云计算应用领域的标志性事件。
来自国家气象局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新增的气象数据达到PB量级(1PB=1024TB,1TB=1024GB),较上世纪90年代增长了数千倍,并仍在快速增长中。存储和处理这些数据,需要海量的计算资源。
“这些气象大数据就像油田,云计算就是钻井和炼厂,没有云计算就只能守着成片的油田干着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国科技公司云计算专家向本报记者分析称:采用云计算服务,中国气象局可以避免资金巨大、周期漫长的IT系统投入。
上述人士称,如果不采用云计算架构,即使中国气象局投入巨大资金和人力,也只具备存储这些PB级数据的能力,根本就不具备进一步挖掘、利用大数据的能力。
根据前述合作协议,除了为中国气象局提供稳定、高效的云计算服务,阿里云还将提供技术支持,与气象局共同搭建“中国气象专业服务云”,面向有气象数据需求的企业提供专业化的云计算服务。通过开展大数据合作,双方将融合中国气象数据和阿里集团积累的海量商业数据,形成精细化的数据产品对外开放。
“气象大数据不仅可以让人们知道天气,更重要的是帮助企业从天气中减少损失或盈利。”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潘进军向本报记者表示,国外的气象大数据应用已经比较成熟,英国的气象服务已经全部商业化,年产值达到2600亿美元,美国1600亿美元,日本100亿美元,而中国只有6亿美元,专业的气象数据服务在中国市场前景巨大。
气象大数据将带来哪些具体的应用场景呢?
根据默克公司的应用,其提前半年多掌握了美国地区3月份的气象信息,并预测温暖的空气将带来花粉等过敏因素,默克公司加大了过敏药的宣传和供应,由此带来数百万美元的额外销售额。
而前述接近该项目的人士分析,天气预报将变得更加精准和人性化。
区别于以往简单的路况播报和最短路线查找的单线条导航,高德地图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将实现多维度的立体GPS导航功能,打造“实时交通+实时天气”的服务模式,实现精准到每平方公里的天气预报。换句话说,未来,打开高德地图,坐在车中的你听到的将从“右转进入高速公路”演变为“右转进入高速公路,前方500米处有雾霾,前行30分钟后可能会有小雨,请小心驾驶”这样融合交通路况与天气的综合服务。
另一方面,利用天气数据分析天气对业务的影响,已经成为物流预测分析的重要元素。早在2013年10月,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就与菜鸟网络建立了深度合作,并且利用天气数据成功地保障了“双11大促”物流平稳。
颇为有趣的是,淘宝也计划将销售数据和对应时期的天气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即可开发出针对不同产品的销量指数,比如羽绒服指数、针织衫指数、口罩指数等。如果这样推行,商家可以通过天气预报,预测某些区域未来半年的热销品,有针对性地进行生产备货和宣传推广。
由此,“看天吃饭”变成更有效率的“看数据吃饭”。这些指数化的气象数据,甚至能对判断宏观经济走向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