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场华为手机还要补足两项能力:一是用户能力;二是生态能力。
5月16日,华为手机的首次媒体开放日上,华为消费者业务战略与Marketing总裁邵洋称,如果把华为比作机器,华为更像坦克,不像跑车在每个赛道上不断拐弯,但发挥17万人向城墙口冲锋的精神,会聚集力量攻克目标。
作为华为目前最具成长性的板块,消费者业务正走在冲击高端的关键时期。“闪存门”风波所暴露出的供应链短板和品牌保护上的问题让人反思——华为距离苹果、三星的距离还有多远?
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表示,华为现阶段还在积累能力,爆发点即将到来。十年前智能手机引领行业创新的是苹果公司,希望未来引领行业创新的是华为。
事实上,一季度华为终端有着不错的开局。根据IDC的数据,2017年第一季度,三星、苹果、华为的全球市场份额分别为22.8%、14.9%、9.8%。对比去年同期出货量,三星零增长,苹果同比增长0.8%,华为则增长了21.7%。
“未来手机”的风向标很明确
坦克型选手要有坚定的方向,这也是华为一直以来的作风。
在邵洋看来,从1983年摩托罗拉发明第一代模拟手机“大哥大”,到1995年数字手机诞生,再到2007年真正的智能机iPhone出世,12年的间隔指向的是,2019年或2020年终端产业将面临变革。其中,交互模式和信息服务模式是两条技术主线。相应地,新一代的终端自然交互和主动判断的特征被认为是“很好的方向标”,“我们在主线上探索到底有什么样的可能性会发生。”邵洋说。
邵洋总结出了非常具有华为特色的表达:“要铸就风暴来临之前打赢两场战争的能力。”第一场是基础战争,后智能机时代,竞争加剧,洗牌加剧,优胜劣汰,渠道、品牌、供应链等问题是基础能力;智慧手机前夜,下一代技术革命风暴即将到来,积极布局,这其中包括四个层次——芯片、硬件、软件、内容/云服务。
“手机的发展史是不断把其它业务纳入自己服务范围的历史。所以我们在探索一个机会,围绕智能手机延伸到这些领域,探讨对现在这些行业领导者超越的机会。”邵洋表示。
作为坦克型的公司,当做的业务越来越多,一定要找到协同性和核心锚点。如同伞有伞骨,华为认为一定要有自己作为支撑点的业务。就好像苹果从以PC为中心到手机为中心,谷歌以AI为中心。
通信专家项立刚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称,大连接可以看做华为的锚点,以通信连接为基础,以大系统为切入点,比如智能家居,华为不会做某些小产品,但会做整合所有产品的能力,包括操作系统、通信、服务支撑等等。
Counterpoint研究总监闫占孟也表示,华为的整体锚点是连接,以通信和连接为基础来做云服务和终端业务。
下半场的绞杀开始了
五年前的2012年年初,华为消费者业务确定了“向高端转型、向华为自有品牌转型、向开放市场转型”三个方向,对应着华为终端的产品能力、品牌能力和渠道零售能力。
邵洋表示,“随着2015年华为手机的收入和出货量进入全球三甲,残酷绞杀的下半场开始了。下半场还要补足两项能力:一是用户能力;二是生态能力。”
对于目前的华为来说,虽然品牌价值有了极大的提升,也在全球市场占有相当的高端份额,但公开市场的下沉渠道覆盖和关于品牌的刻板认知依然存在。据介绍,目前,华为用户体现“三偏”特征,偏高端、偏男性、偏大龄,相对应,低端用户、女性用户和年轻用户是其弱项。
此外,手机的供应链国产化水平虽然在不断提升,“缺芯少屏”的局面也在逐渐打破,但核心元器件如屏幕、内存、CPU受制于人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对于华为来说,目前在芯片上已经取得了突破,成为全球唯一有芯片研发能力的三家手机厂商之一,而其传统的天线、基带等方面的优势难以称为核心优势,缺乏传感器、显示屏等基础硬件技术,华为难以像三星一样完全掌握产品方向和形态的主动权。
华为手机产品线总裁何刚介绍,随着华为出货量的增大,现在需要加强和供应商前方的合作。除了提前做基础物料的准备,要和供应商分享各自对于未来两三年战略的看法,一起设计未来的产品方向,甚至制造产品需要的基础设备。
他表示,未来在关键物料的供应上,希望做到和海思一样的配合度。“我们现在和海思探讨不是今年年底要上的产品用什么芯片,而是两年后芯片要做什么功能。我们现在逐渐也和一些关键供应商做这样的事情,探讨未来两三年华为要什么东西,通过这种方式做更多的准备。”
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老杳分析认为,目前华为对于产业链的掌控力度不够,要在其他方面达到和海思这样的合作模式还很难,只有随着规模的提升,不断促进合作。
此外,华为略显神秘的2012实验室是手机能力的重要来源。据了解,2012实验室分为中央硬件实验室、中央软件实验室和研发能力中心。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华为会对前沿技术进行相对更宽泛的投资,比如,电池、材料、人工智能等。
老杳表示,目前在关键技术模块的研发上,华为在向苹果和谷歌看齐,除了海思芯片,在充电、电源管理、AP、手机安全等方面都在做前沿探索。
“在基础投入上,华为远远大于国内其他企业,但是短期成效不会很大。目前看,5-10年手机会有很多创新,但两年内大的创新不多,对于目前的华为来说,走向国际一流大厂要提升供应链的掌控力和品牌的一致性。”老杳说。 |